近日,一家内地知名手机品牌在香港的招聘风波,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职场中不容忽视的年龄歧视顽疾。这起看似普通的招聘事件,实则触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神经:当"35岁"成为职场的一道无形高墙时,我们的社会正在悄然失去什么?
年龄歧视:职场公平的试金石
有香港网民近日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揭露,内地知名手机品牌在香港招聘时,仅招募35岁以下的年轻员工,且只提供短期合约,并称此为“劣质招聘文化”。这种做法引发了香港社会的强烈反响,有关视频在内地的社交平台也引起热议。
这不仅是一起简单的招聘事件,更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职场公平的重要议题。
在当代职场中,"35岁门槛"已经成为一道令许多职场人望而生畏的坎。企业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片面认知:年轻人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高节奏的工作和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年轻人往往愿意接受较低的薪资待遇,成为企业眼中的"廉价劳动力"。
一些企业甚至认为,35岁以上的员工可能面临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挑战,担心他们的工作投入度和效率会受到影响。然而,这种观点恰恰忽视了中年职场人的巨大价值: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职业素养和更稳定的工作心态。
图源:香港01
这种招聘歧视背后,折射出的是更为严重的职场内卷问题。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企业不断提高对员工的苛刻要求。职场人为了生存和晋升,被迫进入一个近乎疯狂的竞争漩涡:拼命加班、不断提升学历、疯狂获取各类证书,甚至主动降低薪资期望和福利待遇。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996"和"007"工作制已成为常态。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员工身心俱疲,却又不敢稍作松懈。这种内卷已经深深刻进职场人的每一个细胞,最终的结果是创新、思考、效率和收益统统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一具疲惫不堪的躯壳。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职场文化对女性的伤害尤其明显。当生育成为职业发展的累赘,成为企业拒绝招聘的因素时,生育率的低迷可想而知。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指向更为严峻的社会问题:人口负增长和加速的人口老龄化。
图源:星岛头条
与内地截然不同的是,香港职场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在这里,35岁的职场人非但不会遭遇歧视,反而备受企业欢迎。许多公司在升职、加薪乃至猎才时,都会优先考虑这一年龄段的人才。
香港职场普遍认为,35岁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这一年龄段的人才往往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稳定的人际网络,且距离退休尚有相当长的职业生涯,能为企业带来更加稳定和有价值的贡献。
与内地的加班文化不同,香港的工作文化相对轻松。大多数员工能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准时下班,享受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事之间保持着明确的边界,上班专注工作,下班后很少因工作而侵扰彼此的私人时间。
造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源于更深层的文化和制度差异。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加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平衡。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更为全面和客观,不会将年龄视为唯一或主要的考核标准。
同时,香港相对完善的劳动法律为员工提供了更有力的权益保护。这迫使企业在用人时更加谨慎和规范,不敢轻易进行年龄歧视等不合理的招聘行为。相比之下,内地职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仍深受传统观念和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ESG)的核心,不仅仅是追求财务绩效,更在于创造长期社会价值。在人才管理领域,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真正包容、尊重差异的生态系统。
首先,企业需要彻底革新人才评价体系。传统的以年龄、外表为导向的招聘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基于能力、经验和潜力的全方位评估。每一位员工都应该获得平等的职业发展机会,无论其年龄、性别、背景。
多元化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更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动力。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员工能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例如,资深员工往往拥有深厚的行业洞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年轻员工则带来更敏捷的技术视角和创新思维。真正智慧的企业应该致力于创造一个跨代融合、相互赋能的工作环境。
人才管理的ESG治理还应该关注员工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提供持续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建立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无论是35岁的中年员工,还是刚入职的应届毕业生,都应该获得同等的培训、晋升和自我实现的机会。
此外,企业还应该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过度的工作压力、缺乏工作生活平衡不仅会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也将极大地削弱企业的长期竞争力。真正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构建一个尊重个人、关爱员工的组织文化,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价值和尊严。
法律和道德伦理为职场公平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这一领域,香港等地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反歧视法律体系,为职场公平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法律保护的核心在于消除就业过程中的非法歧视。公开招聘中不得设置年龄、性别等不合理的限制条件。这不仅仅是一项法律规范,更是对人格尊严的基本尊重。
然而,单纯的法律约束是不够的。真正有效的保护机制还需要道德伦理的支撑。这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发力:政府部门需要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投诉和救济机制;企业需要自觉遵守职业伦理,主动构建公平、开放的职场文化;社会公众则需要保持对职场歧视的零容忍态度。
职场伦理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机构可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加强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媒体可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和批评职场歧视行为;专业协会可以制定和推广更高标准的职业行为准则。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范式。这种文化应该基于相互尊重、机会平等、多元包容的价值理念。企业不应将员工视为可替换的生产资料,而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发展潜能。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和道德伦理的柔性引导。唯有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才能孕育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现代职业生态系统。
在人口老龄化、人才红利逐渐消退的大背景下,尊重和重视每一位员工,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ESG治理的核心,正是在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尊重人的职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