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国际规则:美国拟绕过ISA加速深海采矿
2025-04-28 14:04

当地时间4月2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加快审查和颁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的海底矿产勘探许可证和商业开采许可证程序”,迅速发展美国在国内和国际水域开采和加工矿物的能力。

此举旨在通过开采海底多金属结核(富含镍、钴、锰等关键矿产),减少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强化美国在清洁能源和国防工业领域的自主性。然而,该行政令因绕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框架、无视国际海底管理局(ISA)监管,并可能引发不可逆的生态破坏,遭到全球多国、环保组织及科学界的强烈反对。

行政令核心内容

1. 加速开采许可程序

特朗普要求美国商务部、内政部、能源部等机构简化深海采矿的勘探与商业许可审批流程,优先绘制海底资源地图,并利用《国防生产法》等工具推动私营企业投资。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被指示加快发放许可证,预计加拿大金属公司(The Metals Company)等企业将在短期内获得许可。

2. 战略目标:对抗中国供应链主导地位

白宫明确表示,此举意在削弱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影响力。中国目前控制全球92%的稀土精炼产能,且在深海采矿技术研发中占据先机。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开发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该区域海底矿产储量超过陆地总和)打破依赖,但分析指出,美国在稀土分离技术、全产业链整合上仍面临“30年差距”,短期内难以突破。

3. 绕过国际法,挑战多边治理

行政令绕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单方面授权企业在公海采矿。尽管美国未批准该公约,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公海资源属“人类共同遗产”,开发需经ISA协调。此举被批评为“对多边主义的侮辱”,可能加剧与欧盟、俄罗斯及中国等167个缔约国的紧张关系。

环境风险

1. 生态破坏或不可逆转

深海生态系统极为脆弱。1979年墨西哥湾的采矿试验显示,被破坏区域生态历经40余年仍未恢复。科学家指出,多金属结核是数百万年形成的稀有生物栖息地,采矿产生的沉积物羽流可能扩散至数千平方公里,威胁渔业、碳汇功能及未知物种的生存。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丽莎·莱文警告,连锁反应或导致“科学家未及研究,生态系统已永久消失”。

2. 经济利益与环保共识的冲突

尽管白宫宣称深海采矿可带来3000亿美元GDP增长和10万就业岗位,但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等机构强调,经济利益不应凌驾于生态保护。

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

1. 盟友分歧与国际规则重构

美国试图通过“优先合作国名单”拉拢盟友建立新采矿联盟,但欧盟、太平洋岛国瑙鲁等均支持ISA框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明确表态,任何国家无权单方面开发国际海底资源,强调需遵守“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

2. 产业链困境与技术壁垒

即使美国成功开采海底矿产,仍需将原料运往中国进行精炼。中国在稀土分离技术的专利占比超90%,且拥有成熟的工程师团队,而美国相关产业尚处空白。加州大学学者道格拉斯·麦考利指出,破坏国际规则将“适得其反,中国将借此巩固主导地位”。

特朗普的行政令既是资源争夺战的缩影,也是全球ESG治理的试金石。在技术可行性存疑、环境风险高企的背景下,美国能否以牺牲多边规则为代价实现“资源自主”,仍待观察。而中国如何通过强化国际协作与技术优势应对挑战,或将成为重塑全球资源秩序的关键。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