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項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加快審查和頒布國家管轄範圍以外區域的海底礦產勘探許可證和商業開采許可證程序”,迅速發展美國在國內和國際水域開采和加工礦物的能力。
此舉旨在通過開采海底多金屬結核(富含鎳、鈷、錳等關鍵礦產),減少對中國稀土供應鏈的依賴,強化美國在清潔能源和國防工業領域的自主性。然而,該行政令因繞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框架、無視國際海底管理局(ISA)監管,並可能引發不可逆的生態破壞,遭到全球多國、環保組織及科學界的強烈反對。
行政令核心內容
1. 加速開采許可程序
特朗普要求美國商務部、內政部、能源部等機構簡化深海采礦的勘探與商業許可審批流程,優先繪制海底資源地圖,並利用《國防生產法》等工具推動私營企業投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被指示加快發放許可證,預計加拿大金屬公司(The Metals Company)等企業將在短期內獲得許可。
2. 戰略目標:對抗中國供應鏈主導地位
白宮明確表示,此舉意在削弱中國在關鍵礦產領域的影響力。中國目前控制全球92%的稀土精煉產能,且在深海采礦技術研發中占據先機。特朗普政府試圖通過開發東太平洋克拉裏昂-克利珀頓區(該區域海底礦產儲量超過陸地總和)打破依賴,但分析指出,美國在稀土分離技術、全產業鏈整合上仍面臨“30年差距”,短期內難以突破。
3. 繞過國際法,挑戰多邊治理
行政令繞開《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框架下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單方面授權企業在公海采礦。盡管美國未批準該公約,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公海資源屬“人類共同遺產”,開發需經ISA協調。此舉被批評為“對多邊主義的侮辱”,可能加劇與歐盟、俄羅斯及中國等167個締約國的緊張關系。
環境風險
1. 生態破壞或不可逆轉
深海生態系統極為脆弱。1979年墨西哥灣的采礦試驗顯示,被破壞區域生態歷經40余年仍未恢復。科學家指出,多金屬結核是數百萬年形成的稀有生物棲息地,采礦產生的沈積物羽流可能擴散至數千平方公裏,威脅漁業、碳匯功能及未知物種的生存。斯克裏普斯海洋研究所的麗莎·萊文警告,連鎖反應或導致“科學家未及研究,生態系統已永久消失”。
2. 經濟利益與環保共識的沖突
盡管白宮宣稱深海采礦可帶來3000億美元GDP增長和10萬就業崗位,但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等機構強調,經濟利益不應淩駕於生態保護。
地緣政治與經濟博弈
1. 盟友分歧與國際規則重構
美國試圖通過“優先合作國名單”拉攏盟友建立新采礦聯盟,但歐盟、太平洋島國瑙魯等均支持ISA框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明確表態,任何國家無權單方面開發國際海底資源,強調需遵守“人類共同繼承財產”原則。
2. 產業鏈困境與技術壁壘
即使美國成功開采海底礦產,仍需將原料運往中國進行精煉。中國在稀土分離技術的專利占比超90%,且擁有成熟的工程師團隊,而美國相關產業尚處空白。加州大學學者道格拉斯·麥考利指出,破壞國際規則將“適得其反,中國將借此鞏固主導地位”。
特朗普的行政令既是資源爭奪戰的縮影,也是全球ESG治理的試金石。在技術可行性存疑、環境風險高企的背景下,美國能否以犧牲多邊規則為代價實現“資源自主”,仍待觀察。而中國如何通過強化國際協作與技術優勢應對挑戰,或將成為重塑全球資源秩序的關鍵。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