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理事會正式通過《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該條例將在歐盟官方公報公布後生效,並設置三年過渡期。這一新規將全面禁止在歐盟市場上銷售和提供任何涉及強迫勞動的產品,同時禁止從歐盟市場出口此類產品,標誌著全球供應鏈治理進入更嚴格的合規時代。
圖源:ESGtoday
這項條例的覆蓋範圍極為廣泛,涉及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從原材料開采、收獲到生產制造,以及供應鏈的所有階段。值得關註的是,光伏、紡織、電動汽車等行業將成為重點監管對象。一旦歐盟主管機構確認產品涉及強迫勞動,相關企業不僅面臨產品禁售,還需承擔市場撤回和處置等全部費用。
與美國的UFLPA相比,歐盟的這一條例具有更普遍的適用性。如果說美國的法規更側重特定地區和產業,那麽歐盟的新規則則體現了其在全球供應鏈治理中的系統性思維。這種差異實際上反映了歐美在供應鏈治理策略上的不同取向:美國更註重通過地緣政治和本土產業回流來確保供應鏈安全,而歐盟則致力於構建統一的全球規則體系。
對於全球企業而言,這一禁令帶來的挑戰不僅限於直接出口歐盟的企業。由於全球供應鏈的高度關聯性,即使不直接出口歐盟的企業也可能受到影響。例如,當一家企業的產品通過多層供應鏈最終進入歐盟市場時,其供應鏈合規性同樣會受到審查。更重要的是,隨著全球監管趨嚴,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可能推出類似措施,這意味著供應鏈合規將成為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門檻。
三年的過渡期看似寬裕,但考慮到供應鏈調整的復雜性,企業需要立即著手準備。這不僅包括開展全面的供應鏈盡職調查,以確保其供應鏈中不存在強迫勞動,還需要建立可追溯系統、完善內部合規體系,並與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特別是在當前全球ESG治理日益強化的背景下,企業需要將供應鏈合規視為提升全球競爭力的重要投資,而不是簡單的合規成本。
面對這一重大轉變,中國企業應當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應對挑戰。結合國內企業近年來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實踐經驗,我們可以從供應鏈轉型升級、數字化追溯、供應商管理、國際合作等多個維度,為企業構建起全方位的應對策略框架。以下六個關鍵領域的布局建議,將幫助中國企業在這場全球供應鏈治理的新變局中把握先機:
近年來,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展現出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然而,歐盟新規的出臺意味著企業需要重新審視現有的供應鏈結構。過去幾年中,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已經在東南亞建立生產基地,這種供應鏈多元化的布局經驗值得借鑒。建議企業利用三年過渡期,通過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創新,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綠色供應鏈網絡。
隨著全球供應鏈治理日益精細化,傳統的紙質文檔和人工管理模式已難以滿足合規要求。部分領先的中國制造企業已開始采用區塊鏈等技術建立產品追溯系統,實現從原材料到最終產品的全程可追溯。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能夠滿足合規要求,還能提升供應鏈運營效率,為企業帶來長期競爭優勢。
過去數年,中國企業在供應商管理方面已積累了豐富經驗。但新規對供應鏈透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議企業建立分級分類的供應商ESG評估體系,定期開展供應商審核,並通過培訓、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供應商提升合規能力。這種協同發展模式已在國內部分行業龍頭企業中得到驗證,效果顯著。
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單打獨鬥的模式難以持續。建議企業積極參與國際行業組織,與歐盟等市場的監管機構保持溝通,及時了解政策動向。同時,可以考慮與國際認證機構合作,提前開展第三方審核,增強供應鏈透明度的國際認可度。
合規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管理能力的體現。建議企業加大對相關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組建專業的供應鏈合規團隊。同時,將ESG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從戰略高度重視供應鏈合規工作。國內一些大型企業已經建立了專門的ESG委員會,這種做法值得推廣。
隨著監管要求的提高,傳統的合規管理工具可能難以滿足需求。企業可以考慮開發或引入專業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提前識別和預警潛在風險。一些領先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優化供應鏈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對中國企業而言,這一禁令不僅是挑戰,更是中國企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重要機遇。短期來看,確實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和合規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這也是中國企業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融入全球價值鏈高端的契機。以上建議的實施需要循序漸進,企業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分階段的實施計劃。特別是對於中小企業而言,可以先從風險最高的領域著手,逐步完善供應鏈合規體系。
歐盟強迫勞動禁令的出臺標誌著全球供應鏈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不僅是一項貿易合規要求,更反映了全球ESG標準不斷提升的趨勢。雖然這給企業帶來了短期的合規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這種變革有助於推動全球供應鏈向更可持續、更負責任的方向發展。對於渴望在全球市場保持競爭力的企業來說,只有未雨綢繆,主動適應更高標準的國際規則,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中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