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自然?高原煙花秀,始祖鳥與蔡國強遭環保質疑
2025-09-23 16:25

9月19日,戶外品牌始祖鳥(Arc’teryx)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西藏日喀則江孜熱龍地區舉行名為《升龍》的高山煙花表演。視頻發布後,這場在生態脆弱區進行的“藝術實踐”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爆了關於商業行為生態責任的廣泛爭議。

1

主辦方表示,活動的初衷是“致敬自然、文化和環境”,希望通過深入探索高山,讓更多人了解高山及其當地文化。

據了解,藝術煙花活動燃放時間52秒,共燃放煙花1050盆,采取鋼筋扡插固定方式懸掛和煙花箱方式燃放。活動地點所在地的山體海拔4500米,植被以高山草甸為主,雖然不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自然保護地和生態保護紅線,也不涉及林業,但距離最近水體約30米,距離最近的冰川約6公裏。活動已過去3天,但在現場還能看到活動留下的痕跡。

盡管主辦方曾聲稱使用了生物可降解環保材料,並采取了多項措施保護生態,如轉移牧民牲畜、用鹽磚引導小型動物離開以及燃放後清理殘留物和修復植被,但這些解釋未能平息公眾的質疑:一方面質疑在高原燃放煙花會對生態造成損害,另一方面指責這一行為與始祖鳥“敬畏自然”的品牌定位相悖。

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區具有低溫、低微生物活性、植被恢復慢等生態特征——任何外來固體或化學殘留在此類環境中的分解速度和路徑,往往與平原環境大不相同。

多位環境專家指出,高寒草甸生態系統極其脆弱,一旦受損,恢復需數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是一句“用了環保材料”就能免除所有環境風險的。植物學博士顧有容等專業人士強調,除了汙染物難以降解,煙花爆炸的噪聲更可能驚擾即將休眠的野生動物,對當地生態系統造成深遠負面影響。

西藏“雲端珠峰”微信公眾號於9月21日淩晨發布情況通報:9月20日,《蔡國強:升龍》煙花秀視頻在網絡發布後,引發網民關註。日喀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核查,後續將根據核查結果依法依規處理。

通報發出後,始祖鳥和蔡國強相繼發布道歉聲明。

蔡國強在聲明中表示:“我們確實存在很多考慮不周之處,我深表歉意。接下來,我們將主動配合第三方機構及相關部門,就此事對自然生態造成的影響進行多方面的評估,並將以實際行動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如確有環境影響,我們願意盡全力采取補救恢復措施。未來,我們將更加謹慎,更加嚴格評估藝術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始祖鳥則在微博發布致歉信,表示誠懇接受所有的批評和建議。然而,始祖鳥在國內與海外平臺發布的致歉文本被網友發現存在措辭差異,輿論持續發酵。

首先,始祖鳥在中文聲明中回避價值觀問題,用“偏差”“偏離”等模糊措辭淡化責任,強調“對藝術表達邊界的評估需要更加專業,對自然的敬畏需要更加謙卑”等,且將活動性質從宣傳時的“攜手”改為“贊助”,被指刻意弱化主體責任。

其次,始祖鳥在海外平臺發布的聲明強調此次煙花表演與品牌的價值觀相悖,聲明中“與涉事的當地藝術家以及我們在中國團隊溝通此事,並將調整工作方式”的表述,被解讀為將責任歸咎於中國團隊和本地藝術家,試圖與總部切割。

這種差異被輿論解讀為品牌在國內外市場采取雙重標準,加劇消費者對始祖鳥品牌誠意與責任歸屬的懷疑。

2

始祖鳥品牌於1989年創立於加拿大,為Amer Sports(亞瑪芬體育)旗下高端戶外品牌。

據公司官網,始祖鳥於2021年發起ReBIRD™可持續計劃,以尊重自然為使命,為實現產品的耐久度,發展循環經濟。從ReCARE™、ReGEAR™及ReCUT™三重角度實現最本質的可持續舉措,將傳統的“原料-制造-使用-廢棄”鏈路,轉化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循環模式,從設計、工藝、供應鏈到最終零售各方面,將廢棄裝備和面料再次回收利用,轉化為可利用資源,以延續產品生命周期。

但是,顯然,此次煙花活動與始祖鳥的“可持續發展的品牌理念”相悖,其“尊重自然”的品牌人設受到沖擊。

2024年2月,亞瑪芬體育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標誌著新的發展階段。

2024年全年財年,亞瑪芬體育營收達51.8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其中,Arc'teryx(始祖鳥)營收突破20億美元,並貢獻了技術服裝部門36%的營收增長,同時凈新增33家門店。

根據亞瑪芬體育於2025年4月發布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其啟動了集團氣候計劃,及其氣候目標於2025年1月獲得了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 的正式驗證,目標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少25%。

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2024年亞瑪芬體育的範圍1和範圍2(基於市場)的總排放量(25,713 tCO2e)比上一年減少了18%,但範圍3的排放量(774,078 tCO2e)比上一年增加了17%。

作為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的重要投資方,安踏體育的股價也因此受到牽連,出現明顯波動。從本次事件來看,安踏集團未能有效監督和把控子品牌的活動。

3

煙花燃盡,卻點燃了輿論質疑。

新華社發文指出:“致敬自然,無需煙花證明!”“放錯了地的“煙花秀”,再美也是破壞!”

人民日報發文《煙花散去,不能僅留下道歉》,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當初如何審批,有無進行科學評估?這番出人意料的操作,會否破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會否驚擾當地的動植物生長?一旦造成傷害,該如何修復?藝術表達的邊界在哪裏?以藝術為名的品牌營銷活動,該如何規範?”

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每年吸收近1億噸當量二氧化碳,是我國目前唯一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區域。

尊重自然是每個品牌的必修課。在生態紅線面前,任何以“藝術”或“商業”為名的活動都不能淩駕於科學評估和嚴格監管之上。對始祖鳥與相關機構而言,短期道歉不足以平息信任赤字。煙花散盡,留下的不該僅是道歉,更需要的是對商業行為環保承諾的質疑和對藝術表達邊界的反思。

作者:Q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