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預制菜”話題持續引發消費者關註。
9月10日,羅永浩在微博公開表示,在西貝餐廳就餐時發現“幾乎全都是預制菜”,並指出價格高且未提前告知,並呼籲立法強制餐飲企業標註預制菜使用情況。
面對質疑,西貝方面強烈反駁,稱其言論不實,隨即公開部分菜品制作過程予以自證。
隨著事件發酵,預制菜的定義、企業信息披露義務以及餐飲品牌的信譽度,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羅永浩堅持認為,西貝的菜品“幾乎全是預制菜”,且價格與品質不符,同時強調消費者有權獲知餐廳是否使用預制菜。西貝則援引監管部門文件,指出其菜品並不符合“預制菜”的嚴格定義。
預制菜產業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興食品產業。據《2024-2025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藍皮書》,2024年中國預制菜產業市場規模達到4850億元,同比增長33.8%,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7490億元。
事件爭議的一個核心在於雙方對“預制菜”的理解存在明顯差異。
什麽是“預制菜”?
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聚焦預制菜範圍、標準體系建設、食品安全監管和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4個方面。
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不包括主食類食品,如速凍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飯、蓋澆飯、饅頭、糕點、肉夾饃、面包、漢堡、三明治、披薩等。
根據該《通知》,考慮到連鎖餐飲企業廣泛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制作並向自有門店配送的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範圍。
這一官方定義與公眾普遍認知存在差距。許多消費者習慣將“中央廚房”“冷凍處理”與“預制菜”劃上等號,而現行標準的界定更為嚴格。
爭議的另一個核心在於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該《通知》中也指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消費者關心的不只是餐廳是否使用預制工藝,更在於是否享有充分的知情權,以便判斷菜品價格與實際價值是否匹配。在此次事件中,消費者顯然對西貝“高端定位”是否物有所值提出了質疑。
西貝作為創立於1988年的知名餐飲品牌,截至2025年在全國擁有近400家門店,覆蓋62個城市,員工人數約17000人。此次事件對其品牌聲譽造成了一定影響。據觀察,部分西貝門店客流與營收出現短期下滑。
值得註意的是,西貝的危機公關被批評“自證清白”過度暴露“前置加工”“冷凍食材”等環節,引起反感;雙方在網絡言論中使用尖銳措辭也讓事件公眾化程度與爭議廣度擴大。
9月15日,西貝發布致歉信,承認自身生產工藝與消費者預期存在差距,承諾將部分加工工序從中央廚房轉移至門店現場,並縮短食材保質期,以回應外界關切。
“羅永浩 vs 西貝”的預制菜爭議,不僅是雙方的對立,更折射出餐飲行業在透明度、消費者知情權與食品安全標準之間的矛盾。能否明確告知消費者“自己點的到底是什麽”,或將成為衡量公平與否的重要標尺。這場爭議或將推動預制菜標識立法與行業規範的進一步完善,促使餐飲生態走向更高的透明度與信任度。
作者:Qinger